
在這個數字時代,芯片被稱之為“國之利器”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,但不幸的是,國產芯片的自給率非常低,中企發展所需要的芯片主要依賴進口。據相關數據顯示,去年我國進口芯片的規模突破了4000億美元,將第二名的進口石油遠遠地拋在了身后。
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子產品消費市場,中企為什么沒有實現芯片的自給自足,反而將“企業命運”主動交給他國企業呢?原因有兩個:
首先,在過去的幾十年里,世界各國全力推動“全球化”,促使各國企業組成了一個“大家庭”,每家企業專注一兩個領域作為主攻方向,其他技術從別的企業購買。

國內不少企業很好地利用了“全球化”,成為了世界上數一數二的企業,如現在名聲很不好的聯想,就是依靠進口技術,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PC廠商。但是,部分企業過于依賴“全球化”,放棄了在重資產領域的投入,在“買辦”道路上越走越遠,制約了我國重資產行業的發展。
其次,早在幾十年前,老美聯合幾十個西方國家,簽訂了一份名為《瓦森納協定》的文件,禁止向我出口一切高尖端技術。也正是這份文件的存在,以及老美的不斷阻撓,國內芯片制造企業始終無法獲得EUV光刻機等部分高尖端設備,無法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商品。

中企從美企手中采購芯片,對兩國企業來說都是一件好事,但是,隨著華為等國內眾多實干型科技企業的崛起,掌握行業話語權,老美再也坐不住了,開始在前面往我科技發展的道路上撒釘子。
自從2018年開始,老美就不斷利用非常滑稽的借口打壓中興、華為、大疆等我國高新技術企業,給它們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,但它并不滿足于此,今年開始全力打壓我半導體產業。
今年4月份,老美牽頭成立了“芯片四方聯盟”,8月,瞌睡喬簽署了限制臺積電等半導體企業在我國市場投資發展的《芯片法案》,此刻正在醞釀下月擴大對我們14nm及以下制程工藝芯片的出口限制方案。

老美在半導體領域的種種動作,目的只有一個,就是將我們排除在世界半導體產業鏈之外!
老美的想法雖好,但是,小瞧了我們的能力,技術封鎖,只會讓我們更加的強大。
9月14日,上海經信委主任正式對外宣布,14nm純國產芯片已經實現了大規模量產,90nm光刻機、5nm刻蝕機、12英寸大硅片、國產CPU以及5G芯片等高尖端技術也都實現了重大突破。

對于我國在半導體領域的重大技術突破,美媒在第一時間進行了評論:是我們自己在短時間內造就了“中國芯”,幾年之后,中企將不再美芯,美半導體企業跌落神壇已成定局!
對于美媒的評價,國內不少網友認為,美媒居心不良,是在“捧殺”國產芯片,依據就是臺積電的3nm芯片即將實現量產,國產芯片才突破到14nm,與臺積電存在著幾個代差,沒什么好高興的。
其實,美媒的評價很中肯,并不存在捧殺國產芯片的行為。

吳漢明院士曾表示,14nm和28nm芯片完全可以滿足物聯網、智能駕駛、通信等行業的發展需求,只要實現了14nm、28nm及以上制程工藝芯片的自給自足,中企就會極大地降低對美芯的依賴,企業發展自主權進一步提升。
上海官宣的關于國產芯片的好消息,很好地解釋了老美為何突然加強對我們14nm及以下制程工藝芯片出口限制的原因。
三五年之后,性能好、價格低的國產芯片滿大街都是,美芯則會因為中企的轉身,成為“電子垃圾”。到那時,我們沒必要同情這些美企,因為這一切都是它們的決策者造成的,它們要是不滿,就去責怪這些決策者吧。
『本文轉載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』